1985年,因长期受到核辐射的影响,邓稼先不幸罹患癌症,被紧急送入北京301医院接受治疗。病床上的他面容憔悴,皮肤苍白,显现出病痛的折磨,但那双深邃的眼睛依然闪烁着坚毅与不屈的光芒。此时,身旁站着的杨振宁——这位与他携手攀登学术高峰、并肩奋斗多年的好友,同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——脸上满是忧虑与沉重。他跨越重洋,千里迢迢赶回祖国,只为探望这位身处病痛中的挚友。
在病房里,杨振宁试图缓解气氛,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,问道:“稼先,‘两弹’研制成功了,国家给你多少奖金?”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破沉寂,瞬间把两人拉回到那些艰难却激情燃烧的岁月——他们共同度过的北美求学时光,怀揣理想投身中国核武事业的青春岁月,所有过往的拼搏与热忱都历历在目。
邓稼先沉默了片刻,嘴角微微上扬,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个问题,缓缓吐出令人震惊的数字:“二十元,原子弹十元,氢弹十元。”这简短而冰冷的数字,令杨振宁一时语塞,难以置信。
展开剩余82%两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北平求学的青葱岁月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国家风雨飘摇,外敌环伺,内忧未解,一群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学子如邓稼先便立志为民族复兴献身。那时的邓稼先意气风发,立志成为一名卓越的科学家。在北平大学期间,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杨振宁,两人志趣相投,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。
后来,他们一同赴美深造。邓稼先专注于核物理领域,这一学科充满挑战与未知,但也寄托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。在美国期间,他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,然而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前途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,国家百废待兴,面对国际核威胁的严峻形势,中国迫切需要加速科研进程。
1950年,邓稼先博士毕业后,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,怀揣满腔热忱回国,投身祖国核事业。回国后,他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,担任助理研究员,开始了他为国科研的漫长征程。
1958年某日,邓稼先回到家中,郑重地对妻子说:“我要调工作了,未来很难照顾家里,这个家就全靠你了。”此后,他悄然进入罗布泊深处,秘密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。科研团队面对技术难题和环境恶劣的双重考验,始终坚持不懈。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,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,标志着国家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。这一历史性时刻,书写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辉煌篇章。
然而,喜讯中夹杂着家书,邓稼先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,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匆匆赶赴病床前。病房里,他看到了墙上那张报道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海报,家人终于明白了他肩负的秘密使命。
进入20世纪70年代,一次氢弹试验突发意外,原计划爆炸的氢弹未能如期引爆,现场紧张气氛凝固,所有人震惊不已。为查明事故原因,指挥部派出百余名防化兵奔赴现场搜索,但一直未有消息。邓稼先不顾众人劝阻,坚决要求亲自前往。他穿戴严密防护服,迈着坚定步伐独自走向核试验场中心那片危机四伏的辐射区。风沙夹杂着刺鼻气味,迎面扑来,他的身影渐行渐远,消失在辐射阴影之中。场外的科研人员屏息凝视,深知他正面对着生命的巨大考验。
这次事故让邓稼先遭受了严重的钚239辐射伤害。多年后,辐射带来的恶果逐渐显现,癌症在体内悄然扩散。
1985年7月28日,邓稼先如常来到301医院做体检。他轻松地与陪同的警卫交谈,毫无戒备地走进医院。原本以为只是例行检查,没想到医生面色凝重,立刻要求他住院治疗:“必须马上住院!”面对医生的坚决,他略显慌张。医生冷静而坚定地说:“这里是医院,不是会议室,你的健康比任何事情都重要。”邓稼先终于明白,悬而未决的病情被确诊为癌症。
几天后,1985年8月10日,他在301医院接受了第一次手术。活检结果如晴天霹雳——直肠癌已扩散转移。尽管如此,邓稼先依然表现出非凡的平静和坚韧。当时,张爱萍将军前来探望,关切地问:“稼先,你还有什么要求?”他却淡淡摇头:“没有了,组织上不要为我费心,也别给国家添麻烦。”
他的从容和豁达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,眼泪不自觉地滑落。
同年,杨振宁回国,得知好友因核辐射患病的消息,特地来到医院探望。面对邓稼先日渐消瘦的身影,他忍不住再问那句众人关心的问题:“稼先,两弹成功,国家给你多少奖金?”邓稼先的回答令人震惊:“二十元,原子弹十元,氢弹十元。”
在当时经济拮据的背景下,整个“两弹”科研团队的奖金总额仅一万元,科研单位还自掏腰包补贴。奖金按照贡献等级分发,邓稼先作为核心成员获得最高等级,但每颗弹的奖金仅十元。虽然金额微不足道,却蕴含着科研团队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这绝非国家忽视他们的付出,而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,集体利益被置于首位,科研人员的个人荣誉和物质奖励被淡化。邓稼先的无私和奉献感动了杨振宁,也激励了无数后来者。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,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象征,为国家献出了一切,却未求任何回报。
邓稼先的故事令人敬仰,同时引发深刻反思:国家的强盛需要科学家们的牺牲与奉献,然而他们也应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。他用生命铸就了国家安全的坚盾,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,激励后人继续前行,守护国家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