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的时间像被拉得很长的橡皮筋,对许多抑郁症患者来说,这份漫长却可能变成无形的压力。独处时的空虚、社交时的焦虑、对未来的迷茫,常常像潮水一样反复涌来。其实,情绪调节未必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一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微小行动,反而能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,悄悄吹散心头的闷。
一、把“大困难”拆成“小碎步”,让身体先动起来
暑假的午后,阳光把窗帘晒得发烫,阿哲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,手机在枕边亮了又暗。他知道该起来做点什么,但身体像灌了铅 —— 这种“什么都没做却累得喘不过气”的感觉,已经持续了一周。
后来他试着把“起床”拆成三个小步骤:先把脚伸到拖鞋里(冰凉的拖鞋触到皮肤时,他愣了一下),再扶着床头柜坐起来(膝盖咯吱响了一声),最后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窗帘缝(阳光刺得他眯起眼,楼下传来卖西瓜的吆喝)。就这三步,他花了5分钟,但当风顺着窗帘缝吹进来时,他忽然觉得“好像没那么难”。
展开剩余70%很多时候,不是我们不想行动,而是“行动”这两个字太沉重。试着把目标拆成“踮脚就能够到”的小碎步,比如“今天只需要把水杯从桌上拿到嘴边”“走到门口倒一次垃圾”,让身体先于大脑动起来,慢慢积攒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二、给情绪起个“小名”,让模糊的感受变清晰
暑假整理房间时,小琳翻出了高中的日记本,翻开第一页就看到自己写“今天和同桌分享了冰棒,甜得冒泡泡”。可现在,她对着空白的新本子,只觉得心里像塞了一团湿棉花 —— 沉甸甸的,说不出具体是什么味道。
后来她试着给这种感觉“起名字”:“不是难过,也不是生气,更像…… 下雨天忘了关窗,地板被泡得发涨的闷”。当这个“名字”冒出来时,她忽然觉得那团“湿棉花”好像轻了一点。
给情绪起个独特的名字,就像给一团乱麻找到线头。不用追求准确,哪怕是“像被猫抓过的烦躁”“像喝了没加糖的咖啡的苦”,只要是属于你的描述,就能帮你从混沌的情绪里走出来一点点。
三、在失眠的夜里,和自己的念头“打个招呼”
暑假的夜晚格外安静,小宇盯着天花板数羊,数到第56只时,脑子里突然冒出来:“明天肯定又会浪费一天”。这个念头像一颗石子,在心里荡开圈圈涟漪,接着是“我怎么这么没用”“别人都在进步”…… 越想越清醒,后背慢慢沁出冷汗。
他想起医生说的“不用赶走念头,就当看路过的车”。于是他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哦,现在有个‘我没用’的念头开过去了”“又来一个‘浪费时间’的车”。就这么想着,他的呼吸渐渐慢了下来,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。
抑郁症带来的念头像夏天的蚊子,越想拍死越烦躁。不如试着当一个旁观者,看到它们时不用对抗,轻轻说声“知道了”,它们反而会悄悄飞走。
这些藏在暑假日常里的小例子,藏着一个共同的道理:调节情绪不是和自己较劲,而是像照顾受伤的朋友一样,温柔地对待每一个细微的感受。不用急着“好起来”,能在某个瞬间觉得“稍微轻松了一点点”,就是值得开心的事。
审核 | 赵静
责编 | 王熙
审核 | 马克谨
01
02
03
扫码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