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额军费突破9000亿美元,全球基地星罗棋布。这本该是绝对安全的象征,然而,现实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。
那位不愿具名的前太平洋舰队司令,曾公开警告:派航母介入台海,无异于“自杀”。这让人疑惑,号称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,何以得出如此悲观的结论?
近期,美国资深军事分析师布兰登·威切特在《国家利益》杂志上再次发文,直言中国的“导弹雨”能穿透美军所有防御。
这不仅仅是关于武器本身。威切特的警示,实际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不安:当冲突被拉长,真正耗尽一个国家的,或许不是前线的弹药,而是制造弹药的能力。
盾牌为何失灵?
美军在西太平洋经营数十年的防御体系,为何在中国“导弹雨”的饱和攻击设想面前,会显得如此捉襟见肘?
这并非空穴来风。在2024年的“联合利剑”演习中,解放军展示了多维度精确打击。
8枚不同型号的导弹呼啸而出。东风-17命中移动靶船,东风-26模拟攻击机场跑道,精度误差竟然不到10米。
演习还运用电磁脉冲弹模拟瘫痪“萨德”雷达。这套“软杀伤+硬摧毁”的协同战术,让所有目标都精确命中。
中国的“矛”有多快?东风-17以超过10马赫的高超音速,采用“乘波体”设计,可变轨飞行。
从中国沿海发射,抵达关岛仅需12分钟,几乎不给防御方任何反应时间。
“航母杀手”东风-21D,射程最高可达3000公里,末端还能进行蛇形机动,专打移动中的航母。
“关岛杀手”东风-26,射程4000公里,对固定目标构成致命威胁。
与此同时,美国国防部在今年的军力报告中也承认,面对中国导弹技术的“代际突破”,美军现有防御体系的漏洞正日益扩大。
2024年“环太平洋军演”中,美军测试“标准-6”拦截弹拦截模拟东风-21D的靶弹,结果10次仅成功1次。
去年,解放军更是在美军“里根”号航母于菲律宾海演习期间,试射两枚东风-21D导弹。
落点距离航母航线不足200公里,这无疑是直接的警告,划清了区域拒止的明确界线。
美军的反导系统,比如“萨德”,在模拟拦截东风-17时,成功率仅有10%。
“爱国者-3”拦截弹,射程只有几十公里,射高有限,根本无法应对高超音速或洲际导弹。
“宙斯盾”系统,尽管强大,但在面对大量诱饵和饱和攻击时,目标识别和拦截能力都将面临巨大挑战。
从数量上看,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反导拦截弹总数不足3000枚。而中国中短程导弹的公开库存,已经超过3000枚。
战术层面的攻防平衡已经严重倾斜。攻击方的成本远低于防御方,技术迭代让防御方陷入被动。
这不再是简单的“一枚对一枚”的拦截,而是体系对体系的对抗,而美军的防御体系正前所未有地显露疲态。
造弹药的比拼
战术失衡仅仅是表面现象。其根源,在于中美两国军事工业基础的巨大差异。
为什么中国的“矛”能够快速迭代,且能实现大规模生产?而美国的“盾”,却补充缓慢,生产线频频受阻?
中国采取的是“全产业链模式”。从特种钢材到核心的制导芯片,几乎所有关键部件都能实现自给自足。
这种模式的效率令人惊叹。有报告指出,中国某船厂的导弹总装线,产能可达到每小时3枚东风-17。
这是一种真正的“边打边造”的潜力,意味着在战时能够迅速补充消耗,维持持续作战能力。
反观美国,其军事工业链条却暴露出“全球化”的短板。
某些关键部件,比如制导陀螺仪,竟然需要依赖欧洲进口。
国内关键产业面临萎缩。全国范围内,固体燃料工厂仅剩3家,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。
更严峻的问题是熟练工人的短缺。想要增产1000枚“标准-6”拦截弹,美国国防部承认,至少需要等待两年。
这是一种“打一枚少一枚”的消耗模式。一旦冲突爆发,高强度、长时间的对抗将迅速耗尽库存。
届时,比拼的将是工业的“造血”能力。一方是完整的战时工业机器,高效运转,自给自足。
另一方则是和平时期依赖全球分工的精密体系,在冲突面前显得脆弱且迟缓。
棋盘已被重置
工业基础的差异,正在从根本上动摇西太平洋的战略格局,也重塑着双方对战争成本的认知。
原本被视为战略资产的海外军事基地,其地缘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。
关岛(距中国沿海约3000公里)、冲绳(约600公里)等美军重镇,在中国导弹的射程内,已从坚固堡垒变为易受攻击的“人质”。
布兰登·威切特在近期(7月)再次发出警示。他指出,中国新部署的东风-27导弹,射程已超过5000公里。
这意味着,连长期被视为美国“安全后方”的夏威夷,也已被纳入打击范围。
地缘态势的变化,迫使美军做出反应。他们计划拨款120亿美元,通过《西太平洋基地加固法案》,升级关岛和冲绳的防御。
然而,这些项目进展缓慢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美国在亚洲的盟友,如日本、菲律宾,也深切感受到威胁。日本防卫省的内部模拟显示,驻日美军基地在开战两小时内就可能被摧毁。
身处中国导弹射程范围内,这些盟友在参与潜在冲突时态度愈发犹豫。
美国的“盟友保护承诺”,在其工业短板和基地脆弱性面前,正变得越来越空洞。这动摇了联盟的基石。
同时,工业能力也直接决定了潜在战争的成本和可持续性。
英国智库RUSI的报告推演了中美若开战的代价。开战30天内,美军可能损失3-5艘航母、200架战机,以及5万士兵的伤亡。
全球航运中断40%,油价可能飙升至每桶200美元,美欧通胀率或突破20%以上。
这种规模的人员伤亡,对高度敏感的美国社会意味着什么?对照越战的经历,民调显示,超过70%的美国民众不支持因台湾问题与中国开战。
这反映出美国社会对高昂战争成本的承受度极低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。经历过长期且惨烈的战争,中国在涉及主权问题上,表现出更高的牺牲承受意愿。
工业能力不仅影响战场胜负,更深远地影响了国家的战略决心和盟友的信任。
笔者以为
回到最初的疑问:巨额军费,为何买不来绝对的安全?
因为资金,无法在短期内弥补一个国家空心化的工业基础,更无法迅速重建断裂的生产链条。
布兰登·威切特的警告,与其说是为中国导弹做宣传,不如说,是他对美国自身工业体系的一次呐喊和警示。
战争的天平,最终取决于谁能承受更长久的消耗。在导弹时代,这种消耗不仅是前线的弹药,更是后方源源不断的生产线。
中国的“非对称优势”,其核心并非导弹本身,而是能持续高效生产这些导弹的强大工业能力。
这并非在鼓吹战争。恰恰相反,它揭示了冲突的代价已高到任何一方都无法估量的地步。
真正的和平,并非源于单方面的军事威慑。它建立在对彼此实力与底线清醒认知的基础上。
当工业实力让战争的代价变得明确而惨重时,对话与共存,才真正成为唯一理性的选择。
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